野望因过常少仙
- 作者:杜甫
- 年代:唐
- 体裁:七言绝句
野 桥 齐 度 马 ,
秋 望 转 悠 哉 。
竹 覆 青 城 合 ,
江 从 灌 口 来 入 。
村 樵 径 引 ,
尝 果 栗 皱 开 。
落 尽 高 天 日 ,
幽 人 未 遣 回 。
板栗

- 别名:栗子、毛栗
- 纲:双子叶植物纲
板栗形态特征

- 落叶乔木,株高达20米,树冠冠幅大。单叶互生,长10-22厘米,宽4.5-8厘米,叶缘锯齿状。柔荑花序长4-20厘米,雌雄异花,雌花位于花序基部,具刺针,雄花位于花序的其他部分,雄花先雌花开放。果实总苞又称栗蓬,被密刺束,直径4-8厘米,包含2-3枚棕色有光泽的坚果即栗子,有时可达4枚或以上,野生坚果直径2-3厘米。果期9-10月。
板栗图片欣赏
作者简介
- 杜甫(712~770)字子美,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,世称杜少陵。其先代由原籍襄阳(今属湖北)迁居巩县(今河南巩义)。杜审言之孙。开元(唐玄宗年号,713~741)后期,举进士不第。漫游各地。公元744年(天宝三载),在洛阳与李白相识。后寓居长安近十年,未能有所施展,生活贫困,逐渐接近人民,对当时生活状况有较深的认识。及安禄山军临长安,曾被困城中半年,后逃至凤翔,竭见肃宗,官左拾遗。长安收复后,随肃宗还京,不久出为华州司功参军。旋弃官居秦州,未几,又移家成都,筑草堂于浣花溪上,世称“浣花草堂”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,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,故世称杜工部。晚年举家出蜀,病死湘江途中。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,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,内容深刻。许多优秀作品,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,因被称为“诗史”。在艺术上,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,尤长于律诗;风格多样,而以沉郁为主;语言精炼,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。继承《诗经》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,成为古代诗歌艺术的又一高峰,对后世影响巨大。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宋以后被尊为“诗圣”,与李白并称“李杜”。存诗1400多首,有《杜工部集》。